校园新闻
 校园新闻 
【知食为礼】喜逢华诞同欢庆 乐享丰收践真知——英杰中学348班成功举办秋收实践活动
2025-10-14 08:57 作者:张振峰 编辑:王建文    (点击: )


如果说,和平是一首悠长的叙事诗,那么丰收,便是这首诗中最辉煌、最押韵的篇章。当“国庆红”遇上“丰收金”,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这个假期,英杰中学348班同学放下书本,走出教室,奔向田野,用一场特别的秋收实践,解锁了为祖国母亲庆生的新方式!



农耕初体验:汗水中的真知



从书本到田野,从理论到实践,348班的同学们在劳动中解锁了新技能,收获了新感悟。一起来看看这些"农耕小能手"们是如何在汗水中收获真知的!


挖掘:泥土里的宝藏



“哇,这真像一窝胖娃娃!”同学两手举起刚刨出来的一串红薯高兴地欢呼。刨红薯就像开盲盒,顺着红薯藤蔓找到主根茎,小心地用铁锹挖下去。



“快看!超大的!”一声雀跃的惊呼瞬间聚拢了围观的人群。有同学从松软的泥土里捧出收获的“巨无霸”:这红薯竟有碗口般粗壮,裹着一层粉 嫩的薄衣,圆滚滚的模样,既像腆着将军肚的威武大将军,又似齐天大圣珍藏的万年仙桃。



土豆躲在松软的泥土里仿佛在跟我玩捉迷藏,我手持小铁锹找到菜叶子,双手猛的一用力将土豆连根拔起,土豆的外表朴素却不失质感,光滑的表面上有一层薄薄的泥土,给人一种大自然的亲切感。在阳光的照耀下,刚挖出来的土豆熠熠生辉。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边。



我们一会摘豆角,一会掰玉米,重头戏当数刨红薯。挥着锄,找准目标,用力一砍,会碰到一窝薯娃娃,稍不留神,会将小家伙们开肠破肚,实在是有点残忍。后面越干越熟练,三个袋子没一会功夫就装满了我双手高高举着刚刨出的红薯,胖胖的 身子映衬着身后的五星红旗,交织成 这个秋天最动人的画卷。“祖国,生日快乐——!”我们的呼喊,在辽阔天地间久久回荡。这份从心底涌起的自豪,比任何一堂课都更加真实、更加炽热!

步入田间,绿叶轻摇,为国庆奏响欢快的序曲。我拨开纵横交错的红薯藤,细细寻找着红薯的位置,随即奋力挥动锄头,深深插入脚下的泥土中。随着锄头的起落,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红薯被翻出。秋日的阳光洒在身上,我们的额头上沁出了汗珠,却丝毫不觉得累。看着那一堆堆大小不一的红薯,我心中充满了劳动的快乐与丰收的喜悦。我们的欢声笑语在田野上回荡,和着鸟鸣,仿佛这就是国庆假期最美的旋律。

秋阳把田野晒得暖融融的,绿油油的红薯藤像铺了层软绒毯,叶子间还闪着细碎的光。我们戴着厚手套,挤在一小片地里挖红薯!小曹攥着小铲子,胳膊肘弯得像小钩子,一下下往泥土里戳:“嘿!这儿有动静!”宇翔立刻攥住藤蔓,身子往后仰,脸蛋儿涨得通红,大家凑过去,泥土里渐渐露出红薯红褐色的“胖身子”,圆滚滚的,还沾着细土。我们笑着喊:“挖到啦!挖到啦!”飞扬的土屑里,笑声比田里的风声还响,比阳光还亮——原来,泥土里的甜,比红薯还让人开心呀!

挖红薯需要耐心和技巧。爸爸教我要顺着藤蔓的走向,找到红薯生长的方向。太用力会伤到果实,太轻又挖不出来。我试着用镢头插 进土里,然后轻轻一刨,一个完整的红薯就出来了。有时会遇到连在一起的红薯,像一串红玛瑙;有时会挖到形状奇特的,有的像月牙,有的像小脚丫。每挖出一个,都像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宝藏。

走进园子,看!绿油油的红薯,火红的辣椒,高大挺拔的玉米枝迎风飘摇,好像在和我们招手一样……我拿着锄头用力挥舞,突然听见“嘣”的一声,好像什么被砍断了,我慌忙用手挖开,原来是砍断了一根大红薯。哦,原来挖红薯也需要技巧,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辛勤劳动,我满载而归,看着道路两旁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是祖国的强大才能有百姓的安居乐业和五谷丰登!

我蹲下身用手指插 进松软泥土,先摸到粗糙薯皮,接着用锄头轻轻一刨,一个橙红皮的圆红薯露出小脑袋。我再往旁边探过去,他的“兄弟们”牵着手被我一串串拉出,他们带着泥土的重量被砸在田埂上。不一会儿布袋就鼓了起来,里面躺着歪歪扭扭的“战利品”。回家路上,风里混着野草香与红薯淡甜,我才体会到秋天的快乐,它原来就藏在一锄一刨的期待和泥土下沉甸甸的惊喜里。

国庆假期,我们跟随大人踏入绿意盎然的红薯地。同学们个个兴致勃勃,有的弯腰,有的半蹲,学着大人的样子挥动锄头。泥土被轻轻刨开,当那羞红了脸的红薯娃娃从土中“现身”时,人群中便爆发出阵阵惊喜的欢呼。不一会儿,空地上的红薯就堆成了小山。擦去额角的汗珠,望着丰硕的劳动成果,我们不仅收获了甜蜜的喜悦,更深深懂得了“粒粒皆辛苦”的真谛。

给我分配的任务是挖红薯。可是淘气的红薯躲在地里不出来,只露出一望无际的茎叶。我只能扛起沉重的锄头,把它插 进连成一片的暗红的枝叶里,使劲往一个地方拉。而这些枝条像成心跟我作对似的,任凭怎么生拉硬拽也无动于衷。当豆大的汗水滴在土地上,当我憋着一股劲一次次重复着和它对抗,终于,这些茎叶被我扫清,露出了红薯的根。

举目望去,大片的红薯已经被我和哥哥刨得差不多了,就差装进筐里运回家了。我小心翼翼地拿起一个一个的红薯,放在筐子里,没一会儿,三个框子就被装满,我捋起袖子,双手抓住筐边,猛地往起一提,筐子便被顺势抬了起来,接着,我便把它放到了车的旁边。剩余的红薯也被我一一搬到了车的旁边。望着我收获的成果,心里充满了无比的自豪感。

我把草胡乱拨拉开,随意瞄准空地,一锄头下去,黑褐色的泥土里啥也没有,我瞪大双眼,又慌忙用手开始寻找红薯。头顶上的太阳一点点挪移,一个坑被我挖成一个洞,但依然不见红薯的影子,外公摇摇头,向我走来,“孩子,红薯要顺着根来挖,乱挖怎么能有收获?” 我沮丧地坐在地上,锄头也被气恼地扔一边,经过外公的几次劝告,我总算挖到了红薯,感受到劳动者的辛苦。

道路两旁的五星红旗镶着阳光,风里飘着红薯藤与玉米地的甜香。我跟爷爷去坡地挖红薯,起初用锄头挖断了薯块,爷爷教我轻锄扒土,像给红薯“松被子”。我后来弃锄用手刨,指尖磨疼也不顾,挖出完整红薯时格外欢喜。歇脚时,我们用玉米叶烤红薯,剥开焦泥,甜香漫进心里。回家路上,望着金黄玉米地与暖光里的花朵,我懂了,挖薯的成长、烤薯的烟火气,这泥土里的“红”,最让人回味。

枯黄的秸秆在田垄间铺展成海,风过时簌簌作响,我们终于在这片苍茫里,寻得一方缀着新绿的角落。我拨开垂落的薯叶,先将周围的叶片拢向两侧,指尖触到土里横生的茎脉,便甩开镢头,用力地对准目标刨去,再顺势拽住土豆蔓向上一提——松散的泥土裹挟着碎草翻涌而起,在阳光下堆成小小的土丘,我弯下身子,从碎草堆里捡出土豆,别提有多开心了。

看!那农田里长满了枯黄微卷的土豆苗,拨开枝叶一个个圆胖的土豆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一铁锹下去,便挖出更多,好似一个源源不断的聚宝盆。向下延伸,如若不小心就会将土豆分身。所以我更爱用手去刨,尽管弄得手上、身上全是土,但我一点也不在意,这是大地的气息。

他穿着背心,露出小胖胳膊,在田野中央低头刨土豆。锄头起落,节奏稳定得像心跳,一颗裹挟着泥土清香的圆土豆安静地躺在一边。蓝天铺到山脚,云慢悠悠地走,而他只看着脚下的土地。我不忍打扰,只远远站着——有些专注,是不需要观众的。


采摘:绿廊里的寻宝



走进豆角架搭起的绿廊,阳光被筛成斑驳的光点,洒在身上。狭长的豆角们像顽皮的绿孩子,藏在心形的叶片后面,随风轻轻晃荡。

采摘需要好眼力。那些饱满的、笔直垂下的,是正当好的,用手指甲在藤蔓上一掐,便“啪”的一声清脆地断开,断口处渗出清香的汁液。偶尔也会碰到几个“老顽固”,表皮已经泛白,变得坚韧,需要费点力气才能拧下来。



我弓着腰钻进玉米地,左手托住沉甸甸的玉米穗,学着爷爷的样子,右手掌心扣住玉米棒,却无法将玉米剥落。爷爷见状便走上前来指导我:“这剥玉米啊,不能靠蛮力,要靠巧劲儿。”爷爷把着我的手将拇指放到玉米与秸秆的连接处,然后指节微微发力,手腕猛地向外侧一拧,只听“咔嚓”一声脆响,金黄的玉米穗便脱离秸秆,顺势落进臂弯的竹筐里。



还有各种各样的采摘活动妙趣横生:打枣、摘西红柿、摘南瓜、摘山楂、摘辣椒......专注的神情,爽朗的笑容,无一不透露着他们的收获与满足。


清晨的小院里,山楂树红得晃眼。我攀上老树,粗糙的树皮硌着掌心。枝头果实累累,在秋风中微颤着。我小心避开尖刺,指尖轻旋,山楂便落入手中。忍不住咬开一颗,酸涩漾开,泛起儿中时熟悉的皱眉。立于树杈四望,果实满园。眼前全是幸福的感慨:是果实,是整个酸甜甜的秋天,更是国泰民安最实在的模样。

我捧着刚摘下的南瓜,沉甸甸的,像捧着一整个季节的收获。遮不住眼角的笑意,这片土地从不辜负汗水。玉米杆高高地站着,像守望丰收的哨兵,红旗下,阳光斜斜地洒在叶尖上,闪着金光。远处的铁丝网圈住的不只是田地,还有我们日复一日的坚持。

晨光初透,辣椒地里还蒙着一层薄薄的雾气。那些红辣椒却早已按捺不住,它们像一簇簇跳动的火苗,又像一个个憋红了脸的孩子,沉甸甸地压弯了枝头。我挎着竹篮走进地里,手指刚触到第一只辣椒,它就“啪”地一声从蒂上脱落,带着清晨的凉意滚入掌心,不一会,装满了一袋子,嘿,别提有多开心了。

玉米地里,叶子沙沙作响,像是大地在低语。我和奶奶一前一后,剥开 苞叶的动作早已成了肌肉记忆。金黄的玉米粒滚落掌心,像阳光凝成的小块。地上堆着剥下的叶,乱却热闹,像是丰收的脚印。她抬头笑我:“年轻人手快,但心还得再沉一点。”我点头,又低头,把下一穗玉米稳稳摘下。

蹲在地上,面前是一堆刚打下的红枣,像散落的宝石。他一边整理,一边往旁边的白袋子里装,动作不急不躁。风从坡上吹下来,树叶轻轻摇晃,阳光透过缝隙洒在他肩上。他没抬头,也没说话,可那股专注劲儿,让人不忍打扰。这些枣子,或许明天就会出现在集市上,被谁带回家,挂着水珠端上餐桌。而此刻,它们还带着泥土和阳光的味道。

穿迷彩服的女孩蹲在豆角架旁,扎着马尾、戴眼镜的她凑近藤蔓,指尖扒开茂盛的绿叶,仔细寻找藏在叶下的豆角。瞅准一根,指尖轻扶,轻轻一掐摘下,动作认真又小心。

刚一进院子,满树的枣子就像小红灯笼挂满枝头,格外惹眼。我拾起地上的木棍,朝树枝一挥——霎时间,枣子夹着叶子如雨点般噼里啪啦地落下来,不一会儿,就铺满整个院子,我弯下腰去捡拾,不多久就装满了一袋子,我想我们应当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也默默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蹲在辣椒丛里,眼镜片上落了一点细尘,手却稳得很。黑衣灰裤沾了泥也不在意,只一心一意地挑着那些红得发亮的小辣椒。表盘在腕上轻轻反光,时间仿佛也慢了下来。山丘在远处静默,电线从头顶穿过,像五线谱,风一吹,就奏出乡野的歌。

走进小院,红彤彤的枣子挂满枝头。爸爸手持竹竿,轻轻敲打,枣子如雨点般落下,一会功夫我就捡了一篮子,意想不到的收获让我满心欢喜。看着这丰收的景象,我不禁联想到国家的繁荣昌盛。每一颗饱满的枣子,都是和平年代带来的馈赠。我愿将这份收获的喜悦化作动力,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的繁荣添砖加瓦,让祖国的明天如这无数颗枣,永远硕果累累。

我俯身钻进南瓜地,宽大的叶片已褪去夏日的碧绿,边缘卷曲,泛出疲惫的黄褐色,像一张张被岁月浸染的旧地图。藤蔓虬结,如苍老的脉络,匍匐在地,而就在这看似衰败的脉络之间,赫然卧着一颗大南瓜。我直接伸向瓜蒂,轻轻抚摸那坚硬而粗糙的外皮。指尖传来的是一种饱满、坚实的触感,预示着内里金黄的果肉。我用手掌托住南瓜的底部,感受那坠手的、实实在 的分量——这是阳光和土地共同凝聚的重量。

我站在麦田里,风从山丘那边吹过来,带着熟透的麦穗的香气。眼镜被阳光晒得微微发烫,手里的刀片轻握手心,像老朋友一样熟悉。这片金黄的田地是我和土地之间的约定,每年秋天,它都会如约交出沉甸甸的答卷。我俯身掐下一穗麦子,指尖感受着颗粒的饱满——这是检查,也是问候。

爸爸一手紧握树枝,一手将梨递下来,我使劲踮着脚接梨!爸爸在树上递出的是脆梨,更是一代代的传承。树上的人将梨递向下方,就像先辈把耕耘的智慧、生活的热忱化作火把传递给后人。这一个梨,是土地的馈赠,更是精神的接力,让丰收的火种在岁月里生生不息,把对生活的热爱与坚守,在掌心的温度中代代相传。

他踩在横出的枝干上,双手稳稳抓着树身,像一只栖在树上的鸟。阳光从他背后洒下来,勾出一道清晰的轮廓。他不是在冒险,而是在工作——或许是为了摘果,或许是为了修枝。但那一瞬间,我看到的不是劳作,而是一种与树共存的姿态。人能爬到树上去,不是征服,而是靠近。



PART 02

丰收感悟:劳动中的成长与思考



汗水浇灌出最美的果实,劳动收获了最甜的笑容。348班的同学们在丰收的喜悦中,不仅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更收获了宝贵的人生感悟。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们的成长与思考!


劳动成果展风采



秋天的菜园,是一场丰收的合奏。你看!篮子里色彩纷呈:泥土色的红薯、翠绿的豆角、火焰般的红辣椒。它们不仅装满了袋子,更带来了泥土的芬芳、植物的清甜和一丝隐约的辛辣,这些共同构成了秋天最丰满、最踏实的味道。


五个男生蹲在石墙前,脸上贴着小国旗,像是刚打完一场快乐的仗。他们手里举着青翠的豆角,有人比着“V”,有人咧嘴笑,像一群刚从地里挖出宝藏的孩子。石墙、豆角、国旗,红绿相映,灰白相生,它们共同组成庆祝的背景。泥土沾在裤脚上,没人去留意——那是属于田野的勋章。

她坐在她的“战利品”前,黄桶里堆满了茄子、黄瓜、葱,绿得发亮,紫得透光。手里举着两面红旗,像是在向整个花园宣告:这是我的丰收。旁边的花生攒聚一起,像观众,默默鼓掌。天虽阴着,可她的笑比阳光还亮。这哪是摘菜,分明是生活开出的花,一茬接一茬,热热闹闹地开到了心上。

踏入一片鎏金的麦田,风过时,麦浪便化作流动的绸带,在天地间层层叠叠地翻涌。田埂旁的玉米秆上,饱满的玉米棒正咧着嘴,露出金黄的籽粒,像在对我笑着招手。我和妹妹追着风的脚步在田里奔跑,时而踮脚掰下几穗玉米,时而蹲在田野边挖出几个圆滚滚的红薯,指尖沾着泥土,也沾满了田园的野趣。


她们蹲在刚收下来的作物堆旁,一边清点一边笑着说话。她们的手上沾了泥土,脸上却干净得像是被阳光洗过。一根根玉米、一颗颗红薯,都被她们小心翼翼地整理好,仿佛这不是一次劳作的结束,而是一场仪式的开始。丰收从来不只是数字和重量,它是笑声落在田埂上的声音,是彼此对视时眼里的光。


心灵感悟促成长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刻,这句自幼熟诵的诗句,才真正有了千斤的重量。这重量,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源于酸痛的腰背和磨红的手掌。捧着沉甸甸的果实,遮不住眼角的笑意, 孩子们心中充满了用劳动换来硕果的踏实和成就感。这片土地从不辜负汗水。玉米杆高高地站着,像守望丰收的哨兵,红旗下,阳光斜斜地洒在叶尖上,闪着金光。


秋收作文选登


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用真挚笔触记录下的实践感悟,感受劳动带给他们的思想洗礼和成长蜕变。


土豆香里说丰年

348班 白翌辰


一路驱车至山腰,叔叔从屋里取出两把镢头,我们便步行向梯田走去。田里已有三两人在忙碌,他们的收获已装满了几个箩筐。

我们小心地穿过一片丰收的色彩:两筐金紫相间的玉米,满地饱满的土豆,以及田野间大片的青翠、金黄与枯黄。终于来到叔叔的菜地前。据叔叔说,这一片都是土豆。“什么?”我看着这一地错综复杂的藤蔓,不敢置信,“这里竟藏着土豆?”

叔叔开始示范如何刨土豆。只见他拨开藤蔓,找到一个微微隆起的“藤眼”,随后双臂一挥,将镢头精准地打入土丘边缘。接着,他用力一翘,再顺势向外一拉,一块厚重的土块便被掀开。第一下是空的,叔叔显然对此习以为常。他毫不气馁,再次挥镢、下挖、翘起、拉出。随着镢头带出的泥土,一抹鲜亮的黄色终于显露——成功了!

轮到我了。叔叔为我选定一个“藤眼”,并在周围画了个圈。我学着他的样子,将镢头举过头顶,用力挥下。“啪!”镢头虽打入地里,却歪斜着——只有左角深深插入,右半边还倔强地翘在土外。叔叔走过来,指着我的左手说:“你右手发力时,左手一定要握紧镢柄,稳住方向。”我深吸一口气,握紧左手,再次奋力打下。这次,镢头稳稳地嵌入土中。我一翘、一拉,一个小土豆便从松软的土里滚了出来!我趁热打铁,对准坑位又是一镢头,竟又挖出一个。用手一扒,才发现这个大土豆有一半还藏在土里。看着它肥硕的身躯,仿佛已闻到了土豆炖牛肉的飘香。

经过几次练习,我愈发熟练。不一会儿,身旁的筐里便积攒了不少土豆。然而,随之而来的是腰间阵阵清晰的酸胀。此刻,那句自幼熟诵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才真正有了千斤的重量。这重量,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源于我酸痛的腰背和磨红的手掌。

此刻,我像一位老农般将镢头杵在地上,倚着木杆,凝视这着一地的丰硕。这些其貌不扬的土豆,此刻在我眼中,却仿佛一份献给祖国生日最朴拙也最珍贵的礼物。因为它们所承载的,是中华民族延续万年的农耕血脉,是这片土地上劳动者所有的坚韧、汗水与勤劳。

朦胧中,一地土豆散发出阵阵香味。这香,是汗水的咸香,是丰收的甜香,是九州大地的幽香。



喜迎国庆  体验秋收

348班 张懿轩


抵达目的地后,我们径直走向玉米与豆角地。在我的想象里,玉米长在山坡梯田上,挺拔整齐,株距疏朗,像列队的士兵;豆角则住进方正的大棚,规规矩矩,挑不出一丝错处。然而眼前这片田地,却让我瞬间明白了何谓“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豆角与玉米竟混杂共生,豆蔓缠着玉米秆向上攀爬,整片田地挤得密不透风,几乎不留一丝缝隙。

我跃跃欲试,伸手抓住一根玉米,用力一拧——它纹丝不动。又使足力气往上一拔,它依然稳稳立在那里。几番尝试未果,我累得坐倒在地,定定神,再试一次,使劲一拽,玉米依旧“巍然不动”。我无可奈何地望着它,一时束手无策。

这时,爸爸笑着走了过来:“光靠你这股蛮劲,怕是摘到天黑也摘不下来。看我的。”他先将玉米外皮向两侧捋至根部,再轻轻一拧——那个在我手中倔强不屈的玉米,就这样乖乖落入他掌心。原来这么简单!我学着他的方法,一拽,一拧,玉米应声而落。

望着手中的玉米,我忽然有了更多感悟:这不只是摘玉米的技巧,更是生活的隐喻。多少时候,我们面对困境只知道使蛮力,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却忘了停下来观察、思考。父亲的轻松自如,源于岁月沉淀的经验,更是源于对作物习性的理解与尊重。

原来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用了多少力气,而在于是否用对了方法;不在于固执己见,而在于虚心学习。这片看似杂乱的田地,用它最朴素的方式,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顺应自然的规律,远比对抗它更有效。而劳动的价值,不仅在于收获果实,更在于这过程中获得的领悟。


劳动乐趣与成长


PART 03

实践总结:青春献礼祖国华诞



在这堂行走的思政课中,同学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真正理解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真谛。

这抹天地间最动人的金黄,这融入血脉的中国红,这青春奋斗的底色,共同绘就了348班同学这个秋天最难忘的记忆!


青  春  寄 


此次实践活动,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课。它让同学们在“喜迎国庆”的荣光中厚植家国情怀,在“乐享丰收”的喜悦中感悟奋斗精神,实现了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成长,以独特的方式为祖国华诞献上了一份青春的贺礼。 愿英杰中学的学子们将这次秋收实践中的汗水与欢笑,化作成长路上最坚实的阶梯。期待你们以此次收获为序章,在未来的人生田野上继续耕耘不辍,收获属于自己的累累硕果,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学校地址:吕梁市离石区滨河北东路42号

邮政编码:033000 033001

联系电话:0358-2238935 0358-2238927

版权所有:吕梁学院附属英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