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发展高度就家庭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强调“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新学期,我校拟计划将学习宣传贯彻《家庭教育促进法》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教育的重要论述相结合、与加快建设高质量育人体系相结合、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相结合,通过开展“家校同心圆”征文活动,收集和展现广大英杰家长朋友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心得经验,不断促进我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能力,提升我校综合教育教学水平。
本期推出的是243班学生家长共同为大家分享的《支持,是最好的教育关系》,我们一起来学习。
家校关系的定位,就是如何促进孩子的成长。优质的家校关系,首先是双方的互相尊重,再就是相互高质量的支持,不苛求、不为难、多包容。这样的支持,其实是教给了孩子与老师、同学相处的模式,对孩子的影响是积极和正能的。越是支持,便越是欢喜。只有家校相互支持,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助力,才能实现家校共赢。
243班是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班级。在这个班级里,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自信阳光,一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家校长期的互相支持。支持,已经成了他们共同的价值归属!在中考的最后冲刺阶段,243班的家长朋友们一如往常地为学生和老师们送来了他们发自内心的支持。
对孩子的支持
就是在铺就学生成长的底色
很多人都被网上的一部短片感动过,影响过。
小女孩平时一直陪妈妈在菜市场卖菜,由于隔壁铺子的豆芽卖得好,小女孩问妈妈:“我们可以种来卖吗?”
妈妈的回答是:“我们试试。”
由于缺乏种植的经验,在第一次试水后,豆芽全部枯死,但即使如此,妈妈仍然满脸笑意地说:“没关系,我们再试试。”
于是,妈妈找来了种植豆芽的书,按照书中的方法跟女儿再次尝试,结果发现还是失败了。
当她们积极研究问题、再次尝试时,小女孩担心地再问:“它会成功吗?”妈妈仍然是那句话:“我们试试!”
豆芽终于长了出来,母女俩兴奋不已。更重要的是,这个小女孩长大后,获得了奖学金,目前在瑞典做研究工作。
我们在看这个视频的时候,都会感慨,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言传身教何其重要。
如果这位妈妈有任何的不耐烦,或者她经常会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没有希望,那她可能从一开始连女儿种豆芽的提议都不会去满足。
如果这位妈妈只是让女儿自己去探索,也许这么小的孩子就可能因为经受不起失败而早早放弃这个实验。
“我们试试。”多么平凡的一句话,但充满了魔力。这四个字告诉孩子:我们要对未知保持希望,并为此勇于尝试。
每个人自从出生后,就一直被父母的态度在影响着成长。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借由认识这个世界来认识自己的,而父母就是最初帮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人。
我们从父母的言语里得到的是允许,我们就敢再往前迈一步;我们在父母的眼神里看到的是恐惧,我们就永远躲在他们身后;我们从父母的行为里看到的是不满,我们也就学会了看不惯整个世界。
对老师的支持
就是在赢得对学生的教育
教育家多湖辉分享过一个故事:
一位植物学家的儿子拿着一株不知名的小草请教老师,但老师不认识。
于是,老师和颜悦色地对他说:“你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植物学家,不妨去请教他,老师也想知道小草的秘密。”
第二天,孩子又来找老师:“爸爸说了,他也不知道小草的名称。他还说,老师您一定知道,只是一时忘记了。”
说完,孩子还顺手把爸爸写的一封信交给了老师。
老师打开信,上面详细地写明了小草的名称和特性,最后还附着一句话:希望这个问题由老师回答,想必更为妥当。
这位家长的做法非常高明,他降低自己的身份,支持老师,帮助老师塑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其实这也是支持自己的孩子!
一个善良、宽容的孩子就是这样教育出来的。老师也是普普通通的人,对于教师的不完美,家长在孩子面前选择了包容和支持。
这种做法就是最好的教育:家长支持老师,老师也发自内心的支持孩子,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每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对奋力托举的父母。
“宝贝,加油,你行的,试试站起来走几步!”于是,孩子鼓起勇气,迈出人生的第一步。
“宝贝没事,跌倒了,自己爬起来,你可以的。”于是,宝宝感受到了鼓舞,自信地爬了起来。
这些积极的话语是不是很常见?
孩子在幼小的时候,父母都会用肯定的态度引导孩子。
可是,如今当孩子迈向中学阶段,我们为什么反而不会支持孩子了呢?
要知道,只有父母的支持,孩子的潜能才会被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成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