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 动 概 要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吕梁考察工作时强调:“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一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是推动吕梁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幸福吕梁的根本指导和强大动力。2022年,中宣部批复吕梁精神的内涵为:“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
“吕梁精神”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了革命先烈的坚定信仰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大力弘扬吕梁精神,让这一精神成为推动我们前行的强大动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5月17日,我校党支部邀请吕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薛金莲教授来我校针对“吕梁精神”展开主题宣讲,宋新莲校长携全体教师到会学习。
活动由党支部书记任志芳同志主持。
任志芳书记主持活动
薛 金 莲 教 授 简 介
薛金莲,山西临县人,法学硕士,吕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吕梁精神研究中心负责人,吕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陈布展专家评审专家,吕梁市党史学习宣讲成员。主要从事党史和地方红色文化教学研究,出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纵论》《红色吕梁故事》等著作,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11项,发表论文30余篇,系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普系丛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百年史话第四卷《吕梁精神》执笔人,先后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山西省教学名师、薛金莲红色文化研究创新工作室获“山西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劳模和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等荣誉。
讲 座 现 场
讲座现场,薛金莲教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一张张照片、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故事都让与会教师深刻感受着吕梁精神的生动和伟大。薛金莲教授在讲座中号召全体英杰教师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深刻领悟和弘扬吕梁精神,讲好吕梁故事,培育时代新人。并指出,讲好吕梁红色故事、弘扬吕梁精神,就是要讲好在党的领导下,吕梁儿女践行初心使命的故事;就是要讲好吕梁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故事;就是要讲好在党的领导下吕梁儿女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斗争故事。
吕梁精神的形成发展
七七事变后,根据国共合作达成的协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山西抗日前线。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歼灭并牵制了大量日军。吕梁军民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粉碎了日军渡河西犯的企图,保卫了陕甘宁边区、保卫了党中央。1942年,根据毛泽东“把敌人挤出去”的指示,吕梁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挤敌斗争”,一部《吕梁英雄传》真实再现了吕梁儿女不怕牺牲、血战到底的浩然正气。
解放战争时期,驻扎吕梁的中央后委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不但肩负着中央“参谋部”的使命,同时承担着为中央纵队补充人员、运送物资的任务。为支援西北战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曾先后组织临县3个乡69万人次,源源不断地将粮食运到陕北,吕梁人民为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吕梁精神的内涵解读
对党忠诚是吕梁精神的灵魂。在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义无反顾,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投身于拯救民族危亡和人民解放的事业之中,听党话、跟党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钢铁般的意志,用智慧与担当、鲜血与生命谱写出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彰显出巍巍吕梁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
无私奉献是吕梁精神的精髓。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地瘠民贫,战争灾难与自然灾害频发。尽管如此,吕梁人民依然义无反顾地为国家、民族、社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千千万万吕梁儿女为了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甘做“革命的螺丝钉”,始终表现出放眼全国、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红色凯歌。
敢于斗争是吕梁精神的基石。革命战争年代,吕梁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自觉把党的事业作为自己的事业,把人民军队当成自己的军队,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养兵十万,牺牲一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吕梁精神的继承弘扬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把大力弘扬吕梁精神作为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我们要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铭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发扬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保持敢于斗争的鲜明品格,努力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吕梁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要深刻领会吕梁精神的基本内涵,深切感悟吕梁精神蕴含的奋进伟力,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真正用吕梁精神滋养初心、浸润人心,淬炼灵魂、激励斗志,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主题宣讲活动增进了全校师生对吕梁精神的认识,牢固树立了文化自信,增强了精神力量。今后,我校将以此为契机,在全校范围内扎实开展吕梁精神学习活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奋斗。